<var id="t3v5x"></var>
<cite id="t3v5x"><video id="t3v5x"></video></cite>
<var id="t3v5x"></var>
<cite id="t3v5x"></cite>
<cite id="t3v5x"><strike id="t3v5x"></strike></cite>
<var id="t3v5x"><strike id="t3v5x"></strike></var><var id="t3v5x"></var>
<cite id="t3v5x"><video id="t3v5x"></video></cite>
全國生態示范縣

日期:2017-03-13  發布人:  作者:  來源: 瀏覽量:14379
     
 

  生態藍圖科學繪就。歷史回溯至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東寧由于林業粗放式經營、農業過度墾荒,森林資源遭到破壞,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化。據1998年衛星遙測,東寧坡耕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侵蝕溝4434條,總面積1.4萬畝。每逢雨季溝中雨水沖毀農田、道路、房屋,嚴重危害了居民財產和生命安全,給地方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為此,東寧在不斷摸索中推進生態建設,當時遇到了一些困惑和問題。在思想認識上,生態建設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見效緩慢的工程,各級干部誰也不想在這方面花錢出力。在資金投入上,國家除了退耕護林給予一定的苗木資金支持外,沒有專項資金支持,地方財政無力承擔。在人力投入上,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的推行,“兩工一車”的取消,萬余名青壯勞動力的向俄勞務轉移,黑木耳等產業的用工需求,使東寧沒有足夠人力參與生態建設。2002年,經調查研究,將東寧的生態建設現狀概況為,“超坡耕地多,侵蝕溝多,河流兩側禿岸多,沒樹荒灘多;牛羊啃樹沒人管,水沖沙壓耕地沒人管,河流改道沒人管,亂捕亂獵、亂挖亂采沒人管”。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秉承“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理念,經過多次調研、座談、論證,沒有坐等上級政策支持,毅然決然確定了克服資金緊張等困難、自力更生開展生態建設的發展思路,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自力更生,為民負責,深入實施退耕還林、插柳護岸、侵蝕溝治理、禁牧圈養四大生態工程,打造全國沿邊生態環境最和諧、生態經濟最發達、生態效益最明顯的生態文明建設先導區。2009年末,東寧召開全會在生態建設上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奔千”戰略,即力爭5年停止商業砍伐,每年造林10萬畝以上,10年內新增造林面積100萬畝以上,使縣域森林面積達到10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2015年,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建成10個公園,新增綠化面積38.2萬畝,成為省級園林城市,東寧鎮、老黑山鎮、大肚川鎮、道河鎮成為國家級生態鎮。

 

 

 

 

 

 

  生態建設風生水起。作為“一號”工程強力推進。近十年來,東寧不換思路不變調,始終將生態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將生態工程列為“一把手”工程、人大1號議案、政協1號提案和各鎮書記、鎮長“一把手”工程。千人動員,萬人參與,年初簽狀、年中拉練督查、年末考核對標,累計拿出400萬元用于獎勵生態建設先進單位和個人,東寧涌現出一批“生態書記”、“生態鎮長”和“生態村官”。每年春秋兩次會戰,做到“鎮有示范工程、村有重點工程、戶有承包工程”,強力加以推進。組織檢查驗收生態建設工程20余次,現場觀摩150多個場次,廣大干部參與治理達5萬余人次。綜合治理扎實推進。東寧從實際出發,創新實踐,推進實施了四項生態治理工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在上級沒有任何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出資買苗木,與綏陽林業局密切合作,采取靈活機制引導國有、集體、股份、個人齊上陣,大力推進超坡耕地退耕還林,共完成退耕還林 16.6萬畝,其中課稅地還林4萬畝、荒山荒地還林5.8萬畝、封山造林3.7萬畝、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3.1萬畝。實施插柳護岸工程。創新探索出“誰栽植誰受益、競價發包河灘荒地、向社會公開招拍掛”等有效機制,個人植樹造林,成活率驗收達標辦理70年的林權證。同時,提供每畝50元的苗木款,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累計完成插柳護岸323公里、6201.5畝。實施侵蝕溝治理工程。東寧累計壓谷坊1760個、栽綿槐524萬株,治理侵蝕溝280余條、2325.3畝,實現了“大溝不下土、小溝淌清水、溝底是谷坊、溝幫是綿槐”。實施封山禁牧工程。為解決牛羊放牧破壞樹木問題,2005年開始實施禁牧圈養工程。扶持農民種植牧草3000畝,建設青儲窖16座、3萬立方米,標準化養殖小區6個。同時,禁止狩獵捕捉林蛙等野生動物,主動放棄上級部門批準的野豬捕殺指標,農民損失全部由政府“買單”,維護了森林生態的平衡。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梅花鹿、野豬、棕熊、狍子漸漸多了,就連多年不見的野生東北虎也頻現蹤跡。2016年6月16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調研組在我市調研期間,對我市開展東北虎、東北豹保護工作以來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認為我市轄區內優質的森林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完整的生物鏈,為野生動物、特別是世界瀕危的野生東北虎、東北豹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家園,在即將建設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中將占有重要位置。在2016年12月5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明確指出將黑龍江省東寧市納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試點建設范圍。生態產業如火如荼。堅持“今天的綠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銀山”理念,圍繞生態建設抓好生態產業,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為農民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利用林區疏林地、改造低產林栽植大榛子1000畝,在林間地種植林下參2000畝,開發7000畝濕地發展藍莓果。同時,在荒灘荒山、超坡耕地栽植紅松兼果林,與東北林業大學合作成功研發了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紅松林結果時間由20年縮短為7年。目前,東寧已栽植紅松樹苗1000萬株,面積15萬畝,現每年還以不少于1萬畝的速度在林間和坡耕地上大力推廣,林木成熟后每畝林地僅產松子一項就能增收近千元。東寧正積極探索推進“生態資源資本化”,利用現代融資理念,發揮順風公司發展紅松兼果林擁有13萬畝林地林權的優勢,讓林業局參股順風公司,共同運營上市,既可加速企業發展,又可破解資金難題,有效推進東寧林業接續產業發展。推進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開發,東升水電站創下30年來龍江水電項目前期速度之最,主體工程開工建設,圓了東寧人60多年的夢;華富風力發電一期建成發電,二期籌建工作開始啟動,老黑背風電已獲國家批準,低消耗、低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的生態型工業經濟加快形成。2014年,實施環境保護三年計劃,下大力氣治理空氣污染,加大城區小煙囪集中整治力度,治理企事業單位燃煤污染,城區內禁止新上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2016年底取締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治理黑木耳制菌鍋爐污染,推廣使用生物質和型煤環保滅菌鍋爐,禁止原煤散燒制菌。實行具有硬約束力的經濟和行政手段,鐵腕鐵規治理廢棄菌袋污染。嚴厲打擊私挖亂采、亂砍盜伐等行為,綜合治理各類污染源,堅決摒棄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守住生態底線。今后,我市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加快建設全國生態示范市和美麗中國先行區,開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境界,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國發揮林業產業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爭當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奮力走出東寧全面振興發展的新路子,讓東寧的山更綠、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timg.jpg

 

 

 

 

 

 

  綜合效益加快顯現。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通過退耕還林、插秧護岸、侵蝕溝治理和封山禁牧為主的生態建設,目前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0.3平方公里,占應治理面積的17.2%,實現“小雨不下山、中雨泥沙不出溝、大雨不成災”,到處“山頂綠樹戴帽子、山坡果園穿裙子、山腳良田系帶子”的景象。農業經濟取得可持續發展。通過引導農民承包河灘、荒山,成功引種平歐雜交榛、沙棘、刺老芽等經濟林木,東寧擁有林地農戶近4000戶,讓農民有了自己的“綠色銀行”。通過發展黑木耳產業、出國勞務經濟、外向型農業,東寧農民傳統種植業占人均純收入比重由2003年的35.6%下降為2010年的10%,僅黑木耳一項就實現人均純收入達萬元。2015年,“東寧黑木耳”獲全國區域品牌價值前十名,品牌價值433.14億元,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黑木耳產業化創新項目獲得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與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合作研究推廣示范基地。2016年,林果產業持續發展,全市紅松堅果林總面積已達33萬畝,其中已進入豐產期面積5萬畝、進入初果期面積10萬畝。果樹種植面積3.95萬畝,年產蘋果梨、南國梨等4.5萬噸,產值可達1.8億元。我市被評為全省生態產業示范縣(市),成為全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全省最大果樹生產基地。全市大榛子種植總面積已達2萬畝,建設了3個千畝大榛子示范園。生態建設使東寧農業由原來單純地靠破壞生態、開荒種地,轉向發展多種經營,推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社會效益突顯。

 

 

 

 

  生態建設帶來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繼而促進了東寧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龍江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市)”稱號,被評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2008年度中國民營經濟活力城市”和“龍江經濟最具活力縣(市)”。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建設4個自然保護區和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城區大氣質量良好天數達308天,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市)。目前,全市制定推廣24個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化生產達到90%以上,成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蔬菜)創建基地、全國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全國綠色農業建設單位和省級外向型綠色食品果菜科技示范園區。認證“三品一標”產品46個,其中有機食品標識8個,綠色食品標識27個,無公害農產品標識8個,地理標志3個,涵蓋食用菌、糧食、果菜、經作、養殖、水產等6大系列農產品。建成15萬畝綠色食品原料(黑木耳)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無公害果菜、5萬畝綠色水稻、55萬畝無公害優質大豆四大綠色產業基地,綠色、無公害生產基地監測面積90萬畝,占全市總種植面積的90%。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等反映生態建設題材的多部著名影視作品在東寧拍攝并熱播,東寧正在加快成為國內知名的生態影視基地。經過近十年的生態建設,一幅“有山皆綠、有水皆清、獸走森林、魚游淺底、鳥翔長空、萬物和諧生長”的生態畫卷正在東寧大地上鋪展。

(責任編輯:東寧政府網)

 

国产美女高潮抽搐喷出白浆动漫,中文字幕无码第1页,2020国产成人午夜精品福利,欧美亚洲精品另类